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卖馒头许可”背后的监管

发布时间:2012-7-12  作者:郑州网络公司施展网络   打印  关闭

  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也需要办许可证,这被不少网民和公众揶揄为“卖馒头许可”,但这里需要厘清的是,所谓的“卖馒头也需要办许可证”,其初衷,按照甘肃省质监局的解释,“实施加工许可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也就是说,办行政许可证的真正目的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并非如不少网友猜疑和批评得那样,是通过行政许可来保障所谓的部门利益。

7月9日,甘肃省质监局叫停已“暂行”14个月的《甘肃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加工许可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加工油条、卖馒头都需要办行政许可证。甘肃省质监局承认该“暂行办法”在许可和处罚设定上缺少上位法依据。

实际上,此次叫停行政许可证,并非是质监局的一厢情愿,而是甘肃省“效能风暴行动”的内容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次行动,这样的行政审批制度大概还要一直“暂行”下去。

这里我们不想谈论这种行政许可是否是对经营者特别是微小型经营单位的过度干涉,也不谈质监局缺乏上位法依据就设置行政许可的盲目,倒是其通过行政许可来达到加强监管的初衷与目的值得品咂。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一直难以让公众和社会满意,其中批评矛头,往往直指有关监管部门,很多媒体及社会人士往往指斥其监管失职,行政不作为。可以这样说,通过发放行政许可证的办法,来加强食品监管,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

至少这加工食品小作坊都要备案,对其生产条件也有基本的要求,但实事求是地讲,那些出问题的食品加工企业,不少也是在食品监管、卫生管理、税收、工商等部门备案的。而知名的食品企业和公司,出现食品安全的也并不鲜见,一句话,一个行政许可证是远远达不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的。可以这样说,指望通过发放行政许可证的办法来监管食品安全,只能说是一种监管幻觉。以为只要我发了证,生产场所、生产人员都记录在案,食品就一定安全可靠,从此万事大吉。

这样的思维,说简单点是短视与天真,说严重点,依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懒政。须知,在当前食品安全风声鹤唳的现实语境里,没有严格的监管与惩戒,一个许可证的作用太过微弱。

  而问题的诡异还在于,实施一年以来,“仅有500多家小作坊申领了行政许可证”,这与大街小巷的各种食品加工作坊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

也就是说,即使这500家小作坊在申领许可证之后,真能做到“流淌道德的血液”,但对于更多的小作坊来讲,其所能起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毕竟有限,也根本无法稀释浓重的食品安全困窘。从某种程度上讲,“许可”与“未许可”,又有何区别?反正都是每天卖给老百姓。

本文由郑州网站建设公司施展网络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